一会情绪跌入谷底,一会兴奋精力旺盛——当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在同一个人身上交替出现,很可能不是简单的“情绪波动”,而是双相情感障碍在作祟。
	
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滁州中心,盛建华主任的诊室里,就不乏这样曲折而又充满希望的诊疗故事。
案例一:从“焦虑抑郁”到“双相”
一位青年教师,最早因为焦虑问题就诊,被诊断为“焦虑症”。后来又出现抑郁症状,再被诊断为“抑郁症”。一般情况是“提不起精神”,但她自己敏锐地察觉到,今年夏天开始,状态开始“不对劲”:情绪像坐过山车一样,一会高涨到疯狂买东西、精力旺盛,一会又低落至兴趣全无、嗜睡乏力。
	
奇怪的是,当她出现这种“兴奋”状态时,原有的焦虑感竟消失了,因此她怀疑自己变成了双相情感障碍。家属难以理解,坚持认为她“只是抑郁”。
盛建华主任仔细倾听后,首先给予了患者极大的肯定:“你很敏锐,治疗意愿也非常积极,这本身就是康复的重要力量。”
在确认了患者存在轻度兴奋后,盛主任验证了患者的怀疑。在患有“焦虑症”的同时,她的确又得了“双相情感障碍”。确认了共病,治疗方案也要进行相应调整,盛主任在原有药物基础上加入了心境稳定药物。这一关键调整,正是基于他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精准识别,而非固守于过去的“抑郁”诊断。
【盛主任诊疗启发】诊断不是一成不变的。我们必须坚持开放的临床思维,对一些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的患者,要像第一次接诊那样,进行全面的病史了解和梳理、做仔细的精神检查。否则,极易漏掉共病,让患者在错误的治疗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案例二:拨开“精分”迷雾,锁定“双相”诊断
	
无独有偶,第二位患者的病情更为复杂。她多年前首次发病有严重幻觉、妄想等精神分裂症表现,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,通过治疗病情缓解,并长期服用阿立派唑维持治疗,但只要停药,就会出现失眠。让她困惑的时,平时经常持续严重的抑郁情绪,影响工作生活,但能自行缓解。
面对这道难题,盛主任抽丝剥茧:他首先确认患者存在有情绪过度高涨的时候,这就排除了单纯的抑郁症。随后,他抓住了一个关键细节——仔细询问患者首次发病情况,有没有情绪问题,是情绪先稳定,还是幻觉妄想先消失?
患者的回答当时有严重的情绪低落,甚至有消极想法,而且经治疗,是幻觉妄想先消失,后才情绪恢复正常,“幻觉妄想先好的”成为了破案的关键。盛主任据此判断,她的核心问题是抑郁发作时间更长、影响更深,而且以后多次抑郁发作,最终将诊断修正为双相情感障碍,并相应地将治疗核心调整为稳定情绪,加入了碳酸锂进行治疗。
【盛主任诊疗洞察】只有正确的诊断,才有正确的治疗。 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,医生的责任是帮他们梳理症状的脉络,找到那个最核心、最影响功能的“主线任务”,然后进行有效干预。盛主任最后特别肯定了文中的两位患者:“她们对自身情绪的觉察、及时的求助以及充分的信任,是治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”
沪滁携手,名医到家
	
为深化区域医疗协作,自2025年1月起,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(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滁州中心)已引进包括盛建华主任在内的上海专家团队常驻滁州。这意味着,本地居民在“家门口”就能享受到国内顶尖的精神卫生诊疗服务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