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来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?这份就医指南请查收
来源:儿童青少年心理科 作者:余鑫铭 发布时间:2025/09/19 阅读次数:350

      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,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。但很多时候,孩子的心理困扰并非以“明显情绪问题”呈现,而是藏在“不愿上学”“沉迷手机”的行为背后。第一次就诊,大家难免会感到迷茫与不安。下面,就为大家详细介绍首次就诊的注意事项。


       致家长:做好“支持者”,用陪伴减少孩子的顾虑

       以下这些态度和行动,能让孩子在就诊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支持与理解。

       1. 平等沟通,消除抵触:不要用命令式的口吻告诉孩子“你必须去看心理医生”,而是以平等、温和的方式交流,比如“最近看你心情不太好,我们找个专业的人聊聊,看看怎么让你开心起来,好不好?”

2. 减少“指责”,放下刻板印象: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不愿上学、抱着手机不放时,会先认定“孩子偷懒、叛逆”,但这可能是孩子的“情绪出口”——比如在学校被孤立、学习压力让他喘不过气,才会用“不去上学”逃避。就诊前请先告诉自己:“孩子的行为不是‘故意作对’,而是他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”,避免在沟通中说“你就是懒”“玩手机能当饭吃”,换成“妈妈发现你最近总不想去学校,是不是在学校有不开心的事?”,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非被批判。

      3.  整理细节,提供关键信息:医生需要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,所以请您提前记录下孩子的具体症状。例如,可以记录“近3周,孩子每天早上醒来就说‘不想去学校,去了也难受’,之前喜欢的篮球也不打了”,期间是否有情绪突然爆发的情况;睡眠方面,入睡时间、夜间是否容易惊醒、早上起床的状态等。这些具体的行为、时间、情绪变化,能帮医生更快找到孩子困扰的根源、更准确地判断孩子的问题。

      4.  尊重隐私,给予空间:就诊时,医生通常会先与青少年单独交流,尤其是12岁以上的孩子。这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更自在地表达内心想法。家长无需过度焦虑,在孩子与医生交流时,不要频繁打扰,耐心等待。之后,医生会与您沟通,届时您再补充您所观察到的信息。

      5.  保持冷静,避免传递焦虑:孩子能敏锐地察觉到家长的情绪。就诊过程中,即使您内心十分担忧,也请尽量保持冷静,不要反复向孩子强调问题的严重性,或在医生面前表现出过度的焦虑,更不要说“他再这样下去就毁了”“您一定要治好他”,你的焦虑会让孩子觉得“我的问题很严重,我让爸妈失望了”。平静地描述情况,有疑问就直接问(比如“后续我们在家能帮孩子做些什么?”),清晰的行动方向比焦虑的情绪更有用。


      致青少年:做好“表达者”,你的感受比“对错”更重要

     很多同学担心在医生面前表达不好,或是被医生误解。其实,在心理门诊,只要勇敢说出真实感受,就是最有价值的沟通。

      1.  畅所欲言,无需拘谨:不用提前构思完美的回答,想到什么就说什么。无论是“最近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,不想和人交流”,还是“和父母吵架后心里特别难受,又不知道怎么和解”,这些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都能帮助医生了解状况。即使觉得自己的问题很琐碎,或者难以启齿,也请大胆表达。

      2.  直面情绪,无需隐藏:如果您有一些负面情绪,比如“觉得生活没意思,对未来很迷茫”,甚至有伤害自己的念头,不要害怕说出来。心理门诊是一个安全、保密的空间,医生会以专业和理解的态度对待您的每一句话。坦诚地分享这些,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。

      3.  主动提问,消除疑惑:就诊结束前,如果对后续的治疗方案、复诊时间、是否需要服药等问题有疑问,一定要主动向医生提问。例如,“我需要多久来复诊一次?”“如果服药,会有什么副作用吗?”了解清楚这些信息,能让你更好地配合治疗。

      4.  保持耐心,相信自己:不要期望一次就诊就能解决所有问题,心理状态的调整需要时间和过程。即使第一次就诊后没有立刻看到明显的效果,也不要灰心。按照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,坚持下去,会逐渐感受到自己的变化。


共同提醒:这些小细节,让就诊更顺畅

      1.  携带资料,助力诊断:如果孩子之前做过心理咨询、心理测评,或是在学校有过相关的行为记录、老师评语等,就诊时可以一并带上。这些能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孩子,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。

      2.  如实相告,勿存隐瞒:无论是家长还是青少年,都不要隐瞒任何重要信息。比如孩子是否有药物过敏史、近期是否经历过重大事件、家庭中是否存在长期的矛盾等。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。

      3.  接纳波动,积极应对: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,孩子的状态可能会出现波动,有时会感觉有所好转,有时又会出现反复。这是正常现象,家长和孩子都要做好心理准备,及时与医生沟通这些变化,共同调整治疗方案。


     前往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,不是“承认自己有问题”,而是“主动为自己的情绪负责”:家长愿意放下刻板印象陪孩子来,是对孩子需求的重视;儿童青少年愿意坐在诊室里,是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困扰。只要带着坦诚和耐心,就是好的开始——你值得被理解,也值得拥有更轻松的生活。


版权所有: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0014843号-1
投诉举报电话:0550-3523002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